早晨陽光剛探出頭,灑在嘉義布袋的魚塭上,漁民小天已經整裝就位,熟練地站上竹筏,伴著噠噠的馬達聲,從岸口划向魚塭中央,準備採收文蛤。
小天家族從阿公那一代,就向國產署承租約三十甲土地,做了四、五十年的養殖工作,一路看著漁業環境由盛轉衰。「以前一公頃每年會有五、六十萬元收入,現在極端氣候下,愈來愈難養,收益銳減,有時還倒虧。」他面露難色。
身為老漁村的年輕世代,小天返鄉接手後,一直在思考如何轉型。二○二三年,一家光電業者相中這片土地,向國產署申請當地約二○○公頃的開發權,希望建置漁電共生案場,與有意願投入的原承租戶共同合作,成為改變契機。
「我們這個村落,沒聽過什麼抗爭,大家對光電接受度都滿高的。」這兩年多來,小天和業者密集溝通討論,針對原本「難養」和「產量高」的魚塭區塊進行不同規畫,達到產量最高效益,也透過業者資金協助提升周邊基礎建設,期待未來案場建置完成,徹底改善養殖環境。